你可能曾經遇過這樣的情況:某個產品具備高度創新性,甚至市場上沒有競品,
科技含量也極高,送出補助案申請時滿懷信心。但等到簡報當天,委員的問題卻
讓你啞口無言,或是丟出許多令人費解的問題。讓你覺得:「是不是委員不懂我
在做什麼?」但真實的情況往往更複雜。
我們觀察許多補助申請案例後發現,會被評審青睞的計畫,通常都具備三個特點。
這三個點看似簡單,但卻是大多數申請者忽略的核心。
了解評審委員的思維模式後,你會發現,他們的邏輯與創投機構其實相當類似,
他們都想知道這間公司值不值得「投錢」,只不過標準更保守,風險承擔能力更
低,原因是因為他們投資的錢不是來自自己,而是納稅人的公帑。
因此,比起創新性,政府評審更關心的是:
1.「這家公司能不能穩定經營?」
2.「這個提案是否完全契合補助目的與政策目標?」
3.「這個提案能否幫助計畫辦公室繳出漂亮的 KPI?」
如果能掌握這三個重點,你的申請會更貼近評審期待,大幅提高通過機率。以下
我們就從這三個角度切入,帶你重新理解補助案該怎麼寫,才能真正說服評審委
員。
【一、這家公司能不能穩定經營下去?】
委員評估的第一個重點,是這間公司是否具有長期營運的能力。因為若補助你之
後,公司卻中途倒閉或計畫流產,那對計畫辦公室來說就是一個負面績效。他們
更傾向選擇「不會出錯」的穩健提案。
這一點委員往往會用時間軸的方式判斷,也就是:過去、現在、未來。
1.過去:你是誰?背景夠不夠穩?
委員在評估企業是否具備長期營運能力時,會先從「你是誰、做過什麼」開始判
斷。這代表你必須展現出公司與團隊的基本底子是否扎實,有沒有足夠的經驗或
實績,來支撐你要申請的這項計畫。
- 你的團隊是否具備執行這項計畫的經驗與能力?(例如:申請 AI 繪圖平台,
但過去團隊完全沒有 AI 或設計背景,說服力就會薄弱) - 過去是否已經有營運基礎與商業實績?(例如:過去一年已有穩定營收,重
大客戶包括:OOO、XXX…)
2.現在:你對市場了解有多深?問題定義清楚嗎?
委員會想知道你是否已清楚理解市場現況與痛點,考驗的是你的分析與判斷能力,
以及現階段的準備度。
- 申請的主題與公司現有業務的關聯性為何?(例如:本案為既有業務延伸,
或是過去專案的優化升級) - 是否明確指出市場的主要痛點與商業機會?(例如:目前導入 ERP 系統的中
小企業僅佔 20%,存在大量未數位化客群) - 競品與市場現況的掌握程度有多深?(例如:已列出三家主要競品、並清楚
比較產品功能與定價) - 提出的方案是否真的能解決既有問題?(例如:你說要降低流程出錯率,但
是否有證據顯示這方案做得到?)
3.未來:這項提案真的能運作起來嗎?
評審會關注的是「可行性與落地性」,如果順利獲得補助,後續的落地與營運是
否穩定?
- 你對未來營收的預估是否合理?依據為何?(例如:第一年靠訂閱制收費、
第二年預計拓展海外市場) - 是否已有合作夥伴、訂單或其他商業合作正在洽談?(例如:目前已與某 A
公司簽署 MOU、已與某通路談合作) - 若牽涉合作或系統導入,後續維運機制是否健全?(例如:與導入廠商簽有
維運合約、規劃內部培訓制度) - 通路、行銷策略是否已經成形?(例如:規劃 SEO 與社群經營、預計舉辦三
場說明會)
這些細節都在向評審傳達一件事:「我們不是空談願景,而是有能力落地執行。」
【二、提案主題是否契合補助目的與政策方向?】
大部分的申請者在這部分的理解仍停留在「我只是要把我自己的產品寫清楚」的
階段。但實際上,真正能打動委員的提案,是那些與政府政策目標產生強連結的
內容。
你該思考的是:政府希望透過這筆錢達成什麼?你的提案是否有幫上忙?
這裡我們可以分為兩個層次來理解:
第一層:政策大方向:
你申請的計畫,是否位於政府想推動的產業裡?例如:5+2 產業創新計畫、永續
相關或是預計開發市場符合新南向政策等等,這些都是政策的熱門領域。
第二層:個別計畫的主軸關注點:
每個補助計畫中,其實在須知、說明會、評分項目中都會「不經意地」透露它的
核心方向。例如:某些計畫會特別提到希望導入 CRM、或是數據應用、或是 AI 模
型、或是教育推廣成效等等。這些都應該是你重點強調的內容方向。
換句話說,並不是「寫你想寫的東西」,而是寫「政府這次想看到的東西」。這
不是犧牲創意,而是策略性地對焦主題,讓評審覺得「這正是我們要找的對象」。
【三、這個提案能否幫助計畫辦公室繳出漂亮的 KPI?】
這一點常常被申請者忽略,但卻是整體邏輯中非常關鍵的一環。
要知道,計畫辦公室負責推動整個補助案的執行,他們自己也有 KPI 要對上級單
位報告。他們也有壓力、有業績要交代。你的提案如果能「順利幫他們交差」,
通過率自然會提升。那他們要的是什麼呢?
計劃成果是否與計劃辦公室一致:
尤其是數位轉型類型的計畫,辦公室常常要對外說明「我們幫助了多少企業完成
了數位轉型」「降低了多少碳排」「提升了多少產能與效率」「培訓了多少人」
等具體數字。所以你在寫效益的時候,應該與這些政府 KPI「對齊」,讓對方能
一眼看出:「你的成果就是我們想報告的成效」。
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建議客戶,寫計畫效益時不要只寫自己有什麼好處,而是要
對接到政府的政策成效框架。這樣不僅更具說服力,也讓計畫辦公室有誘因選你。
申請補助案,不只是寫給自己看的商業計畫書,而是一份要說服「保守但目標明
確」的評審委員的提案。這些評審更像是「手中掌握公共資金的創投人」,他們
要降低風險、符合上級指標,並確保選到的人不會讓他們難堪。
所以,下一次當你準備申請時,不妨從這三個角度回頭檢視你的提案:
1. 我是否展現出穩定營運的能力?
2. 我的提案是否契合此次計畫的政策目標?
3. 我的成果是否能幫助辦公室繳出漂亮的成效報告?
如果這三點都能準確打中,你的提案將不再只是「自我感覺良好」,而是真正能
讓委員安心、政府願意投資的專案。
準備迎接企業成長新階段?展揚管理顧問是您值得信賴的企業管理顧問夥伴!我們專精於政府補助申請輔導、數位轉型顧問服務,協助中小企業透過補助計畫申請獲得發展資源。
無論您需要SBIR補助申請、經濟部補助申請,或是企業數位轉型策略規劃,我們都能提供客製化的顧問服務。從中小企業補助申請到數位轉型輔導,我們不只是補助申請代辦,更是陪伴您長期成長的策略顧問。
特別針對製造業政府補助、科技業政府補助、傳統產業數位轉型等不同產業需求,提供專業的企業顧問服務。讓我們成為您的戰略教練,一起打造可持續的競爭優勢!
立即聯繫展揚,開啟您的企業轉型之路!
任何問題也歡迎聯繫我們的官方LINE帳號https://line.me/R/ti/p/@865thrqr